每次提起北美,大家想起的应该就是美国、墨西哥和加拿大,然而,除了这三大国家,其实在北美这片富饶的土地上,还有很多我们不应该错过的风土人情,譬如那生活在格陵兰的因纽特人。
格陵兰城镇的因纽特人
从公元到年间,越来越多的冰岛人、丹麦人和挪威人来到了格陵兰岛上,并和因纽特人通婚,几百年后,这些人的后代逐渐趋向因纽特人。在格陵兰岛生活的因纽特人多是混血人种,所以他们被特别称为“格陵兰人”。受到白人文化影响,在格陵兰地区已有80%的人移居小城镇,他们告别了传统因纽特人的起居饮食习性,过着“文明人”的生活。因纽特人开始居住在政府廉价出租的现代化公寓中,到商店购物,孩子们上政府开办的学校,格陵兰岛实行九年制义务免费教育,教学用语为格陵兰语,丹麦语为学生必修课目。有病免费得到治疗。政府还给因纽特人提供许多就业机会。许多格陵兰人,其中以妇女为主在鱼产品加工厂工作,一些受过较好教育的人在当地政府办公室工作,更多的人受训练后成为木匠、电工、机械工、建筑工。格陵兰走上了现代殖民地的道路。因纽特人俨然已经进入到白人社会而且依赖于白人。格林兰那些传统的因纽特人
与城镇中的因纽特人不一样,大多数的因纽特人依旧给人遥远而神秘的感觉。人们对他们的初次了解也只是源自小学课本,那这些地地道道的传统因纽特人又是怎么样的一个民族,有着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呢?因纽特人的祖先来自西伯利亚,大约是在一万年前从亚洲渡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的,或者是通过冰封的海峡陆桥过去的,属蒙古人种北极类型,是地地道道的黄种人。
在严寒的北极圈生活,起居饮食是一大难题,尽管来自亚洲,但由于长期生活在极地环境中,因纽特人同亚洲的黄种人已经有所不同。他们身材矮小粗壮,眼睛细长,鼻子宽大,鼻尖向下玩去,脸盘较宽,皮下脂肪很厚。粗矮的身材可以抵御寒冷,而细小的眼睛可以防止极地冰雪反射的强光对眼睛的刺激。这样的身体特征使他们有令人惊叹的抵御严寒的本领。但是因纽特人耐寒抗冷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日常所食的都是些高蛋白、高热量的食品。“吃生肉的人”
“因纽特”在他们的语言中是“真正的人”的意思,他们还有一个不太喜欢的名字叫“爱斯基摩人”,这是印第安人送给他们的一个带有嘲笑性质的名称,意思是“吃生肉的人”。出于对这样一个坚强生存着的民族的敬意,如今绝大多数人已放弃这个词的使用。因纽特人居住社会以地域集团为单位,首领多为萨满。在一夫一妻制中,男子负责狩猎和建屋,妇女则负责制皮和缝纫。近海的主要以捕捉海兽、鱼类为生,内陆的则从事狩猎。因纽特人的住房有石屋、木屋和雪屋。房屋一半陷入地下,门道极低,适宜建筑雪屋的雪,是经过风吹而变得密实的雪。在这种用雪砌成的小屋内燃起篝火,有时温暖得连毛衣也得脱下,雪砖也不会融化。也许,他们相对于城镇中过着现代生活的因纽特人显得不那么幸运,给人的形象也是原始且落后的,但正是这样男耕女织且生命力顽强的生活,让人容易感觉幸福满足,也让人对这样的一个民族肃然起敬,也足以成为北美的一大特色。
???
ICC瓷砖,源自北美,始于
全球招商热线--
ExportKayWei-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yuren.com/zrzy/3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