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格林纳丁斯 >> 旅游景点 >> 正文 >> 正文

实体肿瘤化疗药物相关基因多态性检测

来源:格林纳丁斯 时间:2020/9/13
白癜风治疗 http://www.pfb1.net/m/

项目简介

据国家癌症中心年发表的最新文章数据显示,年我国新发恶性肿瘤病例.9万,恶性肿瘤发病率为.83/10万,恶性肿瘤死亡病例约.8万,死亡率为.05/10万,数据表明我国癌症防治工作还任重道远。自从将化疗引入临床实践以来,已获得很大的进展,成为肿瘤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但不同人群、不同个体间化疗效果和毒性反应存在显著差异,现已证实,形成化疗个体化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基因表达谱差异和某些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由于肿瘤化疗药物治疗窗口窄,个体差异大,毒副作用强,并且价格昂贵,很多化疗药物将药物基因筛查作为必须或推荐项目。

本检测项目包含了5大类常用的化疗药物代谢相关基因的多态性位点,适用于正在或者考虑使用化疗药物的肿瘤患者。根据基因分型结果,为患者全面评估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为个性化用药方案提供指导。

本项目接收EDTA抗凝外周血样本,采用单碱基延伸法和片段分析法共检测涉及5-Fu类、铂类、伊立替康、甲氨蝶呤、环磷酰胺药物代谢相关的DYPD、TYMS、MTHFR、ERCC1、ERCC2、XRCC1、GSTP1、GSTM1、UGT1A1等基因的多个位点,详情见下表所示:

相关药物

1.氟类药物

主要有氟尿嘧啶、卡培他滨和替加氟等。卡培他滨为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的前体,在体内可活化代谢为5-FU,用于结肠癌和对紫杉醇及多柔比星等无效的晚期乳腺癌的治疗。替加氟为5-FU的衍生物,在体内经肝脏活化转变为5-FU而发挥抗肿瘤作用。5-FU是嘧啶拮抗药,它在细胞内通过多种途径转变成5-氟尿嘧啶脱氧核苷酸(5F-dUMP)发挥细胞毒性作用。其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

2.铂类药物

主要指顺铂、卡铂、奥沙利铂,是目前临床应用中具有较高活性的抗癌药物,适用于多种癌症。铂类药物主要通过引起细胞内DNA损伤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因此DNA损伤修复系统中的编码DNA切除修复交叉互补蛋白1(ERCC1)、核苷酸切除修复酶2(ERCC2,又称XPD)、X线修复交叉互补蛋白1(XRCC1)等基因多态性与铂类药物的敏感性和不良反应显著相关。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是体内最重要的II相代谢酶,其基因多态性不仅与多种恶性肿瘤的易感性有关,而且会影响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疗效。

3.伊立替康

伊立替康是DNA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它可使断裂的DNA单链不能重新结合,阻滞DNA复制和RNA合成进而造成细胞死亡。伊立替康广泛应用于结肠癌、肺癌、颈癌、卵巢癌等实体瘤的治疗。研究发现,UGT1A1启动子区的多态性与伊立替康的毒副作用有相关性,盲目用药可造成中性粒细胞减少及腹泻等副作用。

4.环磷酰胺

环磷酰胺为烷化剂类抗肿瘤药,也是细胞毒性免疫抑制药。它既是广谱抗肿瘤药,对白血病和实体瘤均有疗效,又是目前应用的各种免疫抑制剂中作用最强、应用最多的药物之一。其副作用有骨髓抑制、脱发、消化道反应、口腔炎、膀胱炎,个别报道有肺炎、过量的抗利尿激素(ADH)分泌等,超高剂量时(mg/kg)可引起心肌损伤及肾毒性。

5.甲氨蝶呤

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是叶酸拮抗剂,能抑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特别在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时)、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恶性葡萄胎、绒毛膜上皮癌、乳腺癌、盆腔肿瘤、头颈部肿瘤、肺癌及骨肉瘤等多种肿瘤的化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该药主要对增生期细胞产生毒性,而人体内造血系统及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更新率最高,因此甲氨蝶呤副作用主要表现在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方面。

参考文献

1.LiangJ,JiangT,YaoRY,etal.CancerChemotherPharmacol,,66(3):-.2.LiuBR,WeiJ,ZouZY,etal.EuropeanJournalofHumanGenetics,,15:-.3.ZouHZ,YangSJ.AsianPacificJCancerPrev,,13(12):-.4.LiuYP,LingY,ZhangYP,etal.ZhonghuaYiXueZaZhi,,91(4):-.5.RuzzoA,GrazianoF,KawakamiK,etal.JClinOncol,,24(12):-.6.Swen,J.J.,etal.,ClinPharmacolTher,.89(5):p.-73.7.Swen,J.J.,etal.,ClinPharmacolTher,.83(5):p.-7.8.CarolineF.Thorn,etal.,PharmacogenetGenomics.Apr;21(4):–.9.Beutler,E.,T.Gelbart,andA.Demina,ProcNatlAcadSciUSA,.95(14):p.8-4.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yuren.com/lyjd/53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