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Pantone色彩研究所因留意到由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导致海洋酸化和珊瑚褪色使得珊瑚礁不断的被破坏,年发布的代表色“珊瑚橘”,探索了大海的自由,时刻提醒着我们注重环境问题。
珊瑚橘(LivingCoral)
近期澳大利亚ARC珊瑚礁研究卓越中心的科学家对全球最大的珊瑚礁群——大堡礁的健康状况及规模进行研究后发现,自年以来,受海洋变暖等气候因素的影响,大堡礁的珊瑚减少了50%。范围之大,程度之严重,令世界震惊。
珊瑚白化再次发生,这是近五年内的第三次白化。
珊瑚白化指珊瑚颜色变白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表明珊瑚已经变得十分脆弱。如果生长环境恢复正常,珊瑚可以实现自我修复,但依然需要数十年之久。
白化是杀死珊瑚礁最快的方式之一。
但这对珊瑚礁来说,也是一场漫长的痛苦。因为白化不会立刻杀死珊瑚,但如果海水持续高温,珊瑚礁最终还是会面临死亡,海洋生物的自然栖息地就会毁之一旦。
“过去我们常常认为,规模巨大的大堡礁能够保护自己,但现在我们的研究结果却显示,即使是全世界最大规模的、保护得相对完好的珊瑚礁,仍然日益遭受到威胁和面临珊瑚数量减少。”这是ARC特聘教授泰瑞·休斯说的。
时间如此紧迫,我们除了必须尽快地大幅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还能做什么?
就在这片南半球的海洋深处,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次特殊的“人口普查”。因为大堡礁大到2,公里,由3,多个独立珊瑚礁组成,却只有5%-10%区域会进行定期勘测。“大堡礁普查”就是尽可能大规模地获取大堡礁数据,用于支持科研。只要你是一名合格的潜员,就可以参与其中。
除此之外,这里还有一处海底艺术博物馆。
不如一起坠入海底
Breathe.03:32来自RollingStone大水花1
博物馆还是海底“园艺”
大堡礁水下艺术博物馆(MuseumofUnderwaterArt)区别于传统美术馆的白盒子空间,装置和雕塑被陈列在昆士兰州北部的汤斯维尔的大堡礁,观众需要潜入海底观展。
这也是南半球首座水下艺术博物馆。
但MOUA的成立,可以说它是艺术博物馆,也可以说它是海底“园艺”,因为它有一个更重要的用途,保护海洋和礁石、以及强调文化多样性和与自然环境和解的重要性。
MOUA共21件作品,全部出自著名的水下雕塑家JasondeCairesTaylor之手,耗时四年创作和建造,集艺术、科学、文化和自然保护于一体。对于珊瑚保护和海洋教育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推动Taylor做这件事的原因,是他20年前在澳洲的一段经历。当时Taylor担任潜水教练。他住在艾尔利海滩,经常在汤斯维尔附近潜水,水底美丽的珊瑚景象给了他非常深刻的印象。
Taylor的第一件雕塑作品,名为“失落的记者”。通过一名海洋生物学家和当地潜水中心的合作,雕塑得以沉到格林纳达的海底。满满地一尊雕像变成了两尊,两尊很快变成了26尊。
就这样,年世界上第一个水下雕塑公园诞生了。现在被《国家地理》列为世界25大奇迹之一,并对当地政府建立国家海洋保护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户外艺术对保护环境有益吗?
这不是Taylor的第一个水下博物馆,在墨西哥、巴哈马、格拉纳达、兰萨罗特、挪威和印度尼西亚等世界海域也坐落着水下博物馆。
在MOUA,只有一件艺术品浮在水面上,其它的艺术品都静静地躺在海底。
站立于海面上、高举着贝壳的“海妖”(OceanSiren)是件说教作品,对人类发出的深刻警示。其原型和灵感来自当地原住民。
“海妖”高约四米,内置太阳能面板供电的个LED灯,这些灯会根据气象站提供的海水实时温度资料作出颜色变化,十种模式从蓝、黄、橘,一直到最高温的红色,时刻警告着温暖水域对附近珊瑚礁的影响,形势的严峻。
躺在海底的作品叫“珊瑚温室”(CoralGreenhouse),它是9米高的温室结构,该骨架建筑面积21.8平米,用于消散海洋暗流。
“珊瑚温室”里面有20名海洋科学专业学生的“礁石守护者”雕塑,雕塑形象全部来源于当地真实的居民塑造而成,看似被冻结于海底。
在选择模特形象时,Taylor会避开肤色完美无瑕的苗条模特,选择那些有痘疤和皱纹的居民。之所以使用这类形象,因为它们可以吸引更多的海洋生物并更好地承受海洋的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雕塑将与珊瑚一起生长,吸引新的海洋生物来到大堡礁栖息。
海底的每一件雕塑,Tylor都使用对动植物、生物有益的材料进行设计,用酸碱中性的坚固水泥制作结实耐用的平台,质地适合珊瑚虫附着。
当雕塑沉入靠近珊瑚礁的水下,珊瑚虫产卵之后能有地方供卵附着。雕塑间位置的排列也经过设计,使聚集过来的鱼群数量达到最大化。同样这里也适合龙虾、海胆这类甲壳动物生活栖息。
3
何谓“神圣”?
对于Taylor来说,海洋一定是他的作品最契合的展出场所,因为他的作品就是为那片海域而生。
将雕像沉入海中的那一刻起,这些雕像就归属了海洋,不再属于Taylor。
雕像静止矗立在时光之外,附着在雕像上面的,是从海面折射到海底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光影;随着海洋流动携卷而来的细沙;络绎不绝的好奇“参观者”,每一个生物的到访都会留下自己特殊的印记。
随着时间流逝,Taylor才意识到这件事何等伟大,“它充满了谦卑的情怀”。Taylor的雕像嵌入了大自然的原始进程,随着新的珊瑚礁形成,生命在新的世界进化。
但更重要的是,人造之物,终究比不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众所周知,珊瑚礁正在死去,我们共有的海洋遇到了很大的问题。今天的Taylor更像是站在大洋中央的一艘船上,占据着绝佳位置,讲述着工作最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希望人们开始明白,当我们在思考环境污染问题时,不要忽略海洋。
如Taylor所说,“我们都心怀忧虑,担心我们对海洋的保护做得不够。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原因之一是我们没有将海洋看作神圣之地。”
这确实很不应该。
这种“神圣”不像我们看到高迪的圣家堂或者见到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视其为珍宝尽力保护,生怕有任何闪失,因为我们能意识到重要性。
但想要做到这种所谓的“神圣”,也不是空无办法:站出来,赋予它们价值。否则,可能就会被不懂其价值的人破坏。
最后来解答个困惑吧,也许你看到这,认为二十几件雕塑和用来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不足以称之为博物馆。
这也是Taylor及他的团队基于“神圣”,将这个水下世界命名为博物馆的原因,很重要却也简单:博物馆的功能是保存,保护和教育。博物馆是用来保存珍宝的地方,以便我们能有个场域欣赏它们。试想如果有人在西斯廷教堂扔鸡蛋,就连其他路人都会起身强烈谴责。
每当我们望向海洋的时候,能看到什么?可能大部分人会直接望向远处的地平线。
所以人类一直面临着很危险的问题,那就是我们从未真正看清海洋。没有看清,就不会形成对海洋形成准确的认识;没有看到它的“神圣”,就会把向海洋索取视为理所当然。
对大多数人来说,海洋看起来是如此平静。也很难想象,海洋如此纯粹,如此巨大,却又如此脆弱。
文中图片来自JasondeCairesTaylor、Giphy
全球音乐文化媒体
·
出品宁大大编辑陳凌希;设计刚叔dashuihua
ytmedia.转载请注明:http://www.liyuren.com/lyjd/11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