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故居的书房和餐厅
老城的5分钱酒吧,是海明威常跟友人聚会的地方。对于嗜酒如命的海明威,最钟情的莫过于两杯酒。一杯是这家酒吧用朗姆酒调制的Mojito,另一杯则是小佛罗里达餐厅的Daiquiri。海明威最喜欢的小佛罗里达餐厅如果说切.格瓦拉是革命古巴的象征,那么海明威则是哈瓦那的形象代言人。海明威曾说:哈瓦那是除威尼斯和巴黎之外,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在哈瓦那,凡是与海明威有关的,无论是餐厅、酒吧,还是他住过的旅馆和游艇停泊的码头,都变成了游客必去的景点。坐落在哈瓦那城郊的维西亚小庄园是海明威的故居。从年到年,他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此度过。他在这里完成了两部名著《老人与海》和《丧钟为谁而鸣》。前者为他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庄园里至今仍依原样保留着海明威及其家人的起居室、卧室、餐厅、厨房、卫生间、书房,以及两千多本藏书。园中绿树掩映,游泳池旁停靠着海明威用过的游艇,还有他四只爱犬的墓。仿佛这里的一切,还在期待着它的主人归来。每当夜幕降临,哈瓦那呼吸着加勒比海的海风,沉浸在音乐里流光溢彩。古巴有三宝:音乐、雪茄、朗姆酒。尽管经济欠发达,国家比较穷,但因有以上三宝,而且医疗、教育都免费,古巴人依然活得有滋有味,快乐从容。看上去不像咱们中国人普遍患有集体焦虑症,有钱没钱都一脸急吼吼的苦大仇深。街上庆贺新年的人们小巷里的理发店。革命之后的古巴,终于也跟当年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一样,有了个体户,有了私营经济的萌芽。这位快乐的理发师,正是店主人。这位在海边垂钓的老人,让我想起海明威《老人与海》里的人物桑提亚哥。语言不通,也要交流。他竟然听懂了我来自China哈瓦那街头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二、巴拉德罗——古巴的蓝色伊甸园在这里以梦为马读一篇老人与海的故事听一曲海浪伴奏的蓝调品一杯悲喜交集的朗姆酒给生命注入自由的能量向着浩瀚的的蔚蓝踏浪前行从古巴首都哈瓦那往东驱车大约公里,就可到达巴拉德罗。这里风和日丽,银色的海滩绵延20多公里,是古巴最吸引海外游客的度假胜地。碧波万顷的大海,阳光明媚的蓝天,沙细如盐的银滩,绿岛椰风、景色旖旎的巴拉德罗,几乎可以满足人们对海上伊甸园的所有想象。 蓝,是巴拉德罗的基调。海天一色,蓝得格外纯净。尤其是海水的颜色,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光照下,会呈现出不同的色调和氛围,绝不单调。由近及远大海也有着渐变的层次。从浅蓝、蔚蓝过渡到湛蓝,中间还浸染着翡翠般的玉绿和神秘的猫眼绿,碧蓝交织,直抵天际处变成一抹幽深的青蓝。巴拉德罗海滩所在的伊卡克斯半岛,与美国佛罗里达海峡隔海相望,它如同抛向加勒比海上的一个修长鱼钩,垂钓着大海的魔法,并用这蓝色的魔法引诱着世人来此休憩度假,释放闲情逸致。每年有逾百万的欧美游客来古巴旅行,其中三分之一的游客会将在古巴的时间都留给巴拉德罗。"不到巴拉德罗就领略不到古巴的秀美",这句话早已深入人心,可惜大多数古巴人却无缘来此休闲度假,这里是古巴政府设置的一个旅游度假特区,它的海滩及酒店只对外国游客开放。即便在此工作的古巴人,他们的活动范围也相当有限。他们集中住在附近的一个小镇上,过着从工作地到居住地两点一线的生活。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靠贩卖军火起家的美国杜邦家族,就以非常低廉的价格买下了这里的大片土地,在岛上兴建起游轮码头、高尔夫球场、别墅和高档酒店,吸引了大批美国土豪和各界名流来此度假,一时间,巴拉德罗变得雍容华贵,俨然成了美国阔佬消遣聚会的后花园。革命之后的古巴,这里的外国资产和私人产业统统被收归国有,度假乐园一度变得十分冷清。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卡斯特罗为摆脱美国封锁的困境,巴拉德罗才又作为旅游特区重新对外开放。想当年古巴猪湾事件引发的导弹危机,一触即发差点闹出一场毁灭性的核战争。幸好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处理危机事件比较理性和谨慎,让前苏联的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最终与美国达成了妥协。否则,这里可能早已变成了一片荒芜的废墟。这里的酒店总体来看,房间尺度大,具备度假酒店的功能,但设施比较陈旧,维护欠佳,酒店的管理和办事效率还有待提高。办理入住手续就非常考验人的耐心。我们入住的这家酒店规模不小,有10来栋客房和数栋别墅,还配备有数个不同风味的餐厅、酒吧,以及游泳池和露天舞台,估计都是以前美国人投资兴建的。我们住的这栋楼,中庭是开放式的,通风和采光都很好,墙和柱子都涂成了明亮的杏黄,阳光照进来的时候,有椰子树的树影在墙上和地面摇曳,袅娜多姿的很煽情。客房为带起居室的套房,还配有一个酒吧,看上去满气派的,但卫生间的淋浴喷头却是坏的,而且半天找不到人来修。不过好处也不少,酒店实行的是一价全包。客人只要在手腕戴上酒店给的彩虹环,就可以在所有的餐厅、酒吧免费吃喝。那种不用带钱包刷卡就可按需消费的模式,还真有几分共产主义的味道。呆在巴拉德罗海滩,动静皆宜。酒店为游客安排了帆船、潜水、出海捕捞、沙滩运动等游乐体验项目。玩累了可以坐下来抽只雪茄提神,喝一杯加了冰块和薄荷的朗姆酒,爽口又爽心。再听一曲节奏明快的古巴民谣,或者去欣赏精彩的水上芭蕾,让味觉、嗅觉、听觉、视觉全方位享受,用酒店提供的共产主义模式把自己好好宠爱一番。不过这一切享受仅属于来古巴旅游的外国人,古巴本土的一般公民是没有资格来巴拉德罗度假休闲的。即便是这里的服务人员,也都集中住在附近的小镇上,下班后必须马上离开这里回到小镇。这种体制和处境,跟革命领袖声嘶力竭倡导和承诺的公平正义、让人民有尊严地生活是大相迳庭的。清晨,风轻云淡,漫步巴拉德罗海滩,在晨曦里留下一串清晰的脚印。赤足走在温暖的沙滩上,接受沙子细腻的抚摸,有一种宁静的喜悦让人身心舒坦。偶尔停下来,极目望海天,世界仿佛回归给了原初的蔚蓝。低头又见浪花在脚下彼此追赶,欢腾地冲上沙滩抹掉行人刚刚留下的脚印。不会游泳的我,也禁不住追逐浪花,踏浪戏水,在起起落落的潮汐里体验大海带来的乐趣。沐浴着清晨的朝晖,巴拉德罗海滩袒露出它曼妙的曲线。银色沙滩上,迎风奔跑的姑娘,像麋鹿般矫健;悠闲漫步的情侣,彼此的默契印证着此刻的幸福。孩子们当然不会错过这大好时光,潮汐不断给他们送来大海的礼物,捡贝壳,造城堡,玩得不亦乐乎。当然,也可以将沙滩当书房,静静地读一本心仪已久的书,随意发发呆,冥想,沉思,海阔天空,自由自在。白裙飘舞的女子,你是情不自禁要投入大海怀抱吗?!孩子们搭的童话城堡躺在沙滩上看海、看云、看来来去去的人,天地变成一部大书,大海变成巨型屏幕,多姿多彩的故事正在上演。海风徐徐吹来,涛声依旧舒缓,吾心安谧悠然。乘风破浪,扬帆出海。出海捞龙虾,是巴纳德罗的一个旅游体验项目,就是坐上有出海特许经营的渔船,到深海捕捞。抓到龙虾了按当年加勒比海盗的吃法,龙虾生吃,味道格外鲜美。喝着古巴产的海盗牌啤酒,边航行边赏景,真是惬意极了。6年的元旦伴着加勒比海的涛声,在巴拉德罗海滩登陆了。在落日的余晖下,看潮起潮落,迎新辞旧。期待来年在这里与真正属于古巴人的巴拉德罗重逢。三、特立尼达——加勒比海岸的彩虹之城每每想起它,就会想到彩虹。它绚丽多姿的民居建筑,流光溢彩的碎石板小路,沉醉在陈年往事里的日常光景,令人难以忘怀。这座小城叫特立尼达,坐落在遥远的加勒比海边,它是我古巴之旅中一道明媚的彩虹。对于每一个远道而来的游客,这里不仅有异国风情,有甜蜜浪漫,有数百年以不变应万变的定力,还有一段惊心动魄、夹杂着飓风和加勒比海盗侵袭的故事。正因如此,它在历史沧桑里的那份淡定和优雅,才如此令人迷恋。步入马约尔广场,立即就能触摸到这座城市的心脏。16世纪初叶,漂洋过海来到新大陆的西班牙人,几乎在此复制了一整套安达卢西亚的生活方式,包括美食、音乐、建筑和宗教。看着棕榈树投射到教堂墙上的影子,让我禁不住想起哥伦布远航的风帆。当年,正是追随哥伦布来到美洲大陆的人们建起了这座城市。特立尼达城位于古巴中部埃斯坎布拉伊山脉南麓,始建于16世纪。它是西班牙人征服美洲大陆后,在加勒比海岸最早建立的前哨之一。早期的殖民地盛行圈地开垦种植园和开矿淘金,到了19世纪,这片丰饶的土地上,已拥有一望无际的甘蔗林。它的周边糖厂云集,特立尼达成了一座被甜蜜包围着的富庶之城。这座小城不仅历史悠久,并且完整地保存了各个时期的建筑风貌,是一座活的历史博物馆。它与当地众多的糖厂遗址群一起,在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城内碎石铺砌的街道如高高低低音符,令整座城市充满韵律。道路两旁陈列着一栋栋巴洛克式和新古典主义建筑。马约广场是该城的象征。广场上耸立着高大的国王棕榈和城市保护神特尔西科雷女神雕像。广场旁著名的桑切斯·伊斯纳加宅院和坎特宫空间布局讲究,墙壁的装饰精致,现已成为城市历史博物馆。尽管历经5个世纪的岁月风霜,又经过古巴独立战争和后来的卡斯特罗革命洗礼,这座小城依然伫立在加勒比海岸,散发出绚烂夺目的光彩。走进特立尼达的大街小巷,仍旧可见众多至今保存完好、由普通居民使用的古典庭院式住宅。彩虹铺地光影迷人漂亮的西班牙庭院和美式吉普车,相映成趣,也是一道好风景。小城里游客不多,处处可见当地人悠闲自在的生活。在如画的光影里,邻居们三三两两相谈甚欢,孩子们一边嬉戏,一边好奇地打量着我这个“老外”。街上的老人玩着一种类似中国麻将的棋牌,很专注、很投入,对我的拍照骚扰视而不见。这个戴军帽的小帅哥,有点矜持地看过来……棕色皮肤的小姑娘,性格开朗,不回避我的镜头。她的微笑,散发着童真的光芒。两个小姑娘,开心地做着游戏。小城依山傍海,景观层次丰富。沿着阶梯广场下行,遇见一尊手持火枪的牛仔雕塑,刚要拍照,发现雕塑眼珠一瞪,伸出手来找我要钱,方知遇上了“海盗”。于是掏钱打点,继续拍照。行至转角处,有一家带庭院的酒吧。三角梅开得轰轰烈烈,驻足窗下,听见当地民谣,明快诙谐的节奏中夹杂着些许慵懒的伤感。至此时空有些恍惚。街巷悠长,安谧宜居。彷佛凶悍的加勒比海盗从未在此涉足。敞开的半扇门,露出一张淳朴的笑脸。当我的镜头和她眼神相遇的瞬间,我捕捉到了她的好奇。在19世纪中叶,古巴三分之一的甘蔗糖产自这里的糖厂。毫不夸张地说,它是整个新大陆的糖罐子。就像花儿会招蜂引蝶一样,特立尼达因糖而带来的财富,也招来了一波又一波的海盗。强悍的加勒比海盗循着甜蜜的味道进城后烧杀抢掠,一度令城里的居民惶恐不安。所以,这座城里的民宅大多安装有铁制的防护门窗。这是一家当地的国营供销社,商品有限,但价格低廉。货架上只陈列着橄榄油、朗姆酒、豆子和粮食等少量商品,凭票本供应。而那些私营的小摊小店,只可经营水果饮料、手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而且价格普遍偏高。古巴跟0多年前的中国一样,外国游客在古巴购物,一律需要外汇券CUC。古巴至今仍沿袭计划经济模式,由于物质比较匮乏,很多东西尤其是粮食、食用油和豆类、鸡蛋等生活必需品都实行家庭配给制,凭票证由国营商店供应。好在时下古巴的部分服务行业已允许私人经营,旅游纪念品、酒吧、咖啡馆、餐厅和民俗旅馆开始实行私有化。凭票证购买商品,这种情形对年龄大一点的中国人并不陌生。跟中国上世纪6、70年代的情形差不多。大凡40岁以上的中国人,大多吃过古巴白糖---那种琥珀色颗粒的甘蔗糖,当时要城里人才有资格凭票购买。计划经济大锅饭无法调动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经济衰退和物质匮乏必然相伴相生。年代,苏联解体之后,古巴失去了最大后援国,经济陷入持续低迷。进入0年后,古巴才谨慎开启改革之路,开始允许私人经营部分服务行业。但随着古巴与美国关系正常化,一度作为美国后花园的古巴,有望借助地缘优势,进一步推进改革。这条街上,就有挂牌经营的家庭旅馆。买水果、蔬菜和小食品的个体户
老太太买她自己编织的手工帽子,也买具有古巴革命元素的军帽。后者是不少西方游客喜欢的旅游纪念品。在古巴,切.格瓦拉真是无处不在,他是革命偶像,也是时尚符号。老爷车玩具模型,在古巴一直是畅销品。画廊,主要出售当地画家的作品。也由个体经营。赶着马车的车夫和骑着驴子的牛仔,在碎石路上或擦肩而过,或并行不悖。他们悠然自得,在暖暖的夕照里从容前行。而彩虹小城则像喝醉了朗姆酒的新娘,一直美美地陶醉在她最迷人的时光里不愿醒来。从丽日当空的午后,到夕照满城的黄昏,我徜徉在小城的长街深巷,走走停停,驻足在梦一般的旧时光里,空气中依然渗透着甘蔗清甜的气息,5个世纪的岁月,把这座小城打磨得如同宝石熠熠生辉。这段旅程于我,究竟是一期一会的偶然,还是憧憬之后的相逢?告别时,我把影子留在石板路上,带走的却是彩虹般横跨时空的记忆。行者阿真,系博雅书院?作家作品群群友,诗人,专栏作家,资深行者,公益志愿者。曾出版诗集、散文集,策划编撰了《中国建筑五十年》、《中国的绿色历程》等文献画册。
(博雅书院群友原创,转载务请注明作者及出处。)人文科学文史荟萃
诗歌散文小说传奇
寓言故事段子小品
绘画摄影自然风光
风物工艺艺术欣赏
中国学子博雅书院集群人文艺术交流展示平台;
本刊编委会和主要编审人员,由中国高校名校学子学人自由组合而成。
长按以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yuren.com/gjxz/8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