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格林纳丁斯 >> 自然资源 >> 正文 >> 正文

我的第一次非洲之旅中国投资

来源:格林纳丁斯 时间:2020/9/26

导读

进入尼日尔首都尼亚美市时我感觉还不如进入中国的一个小县城,因为这里没有许多高楼大厦,只有很多长方形的土坯房,房顶上盖有白铁皮都算好房子。

●初见非洲

●第一次长途旅行

●水上村庄

年,中国刚刚从完全封闭的状态向外开启了一条门缝,我恰恰在这一年从这条窄窄的门缝中挤了出去,奔向非洲。

我去非洲并非是为了探险,而是出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我从年开始就学习豪萨语,我虽然能听、说、读、写豪萨语,但我从未到使用这种语言的国家去过,我想去亲自见识讲这种语言的国家。二是为了减轻一些家里的经济负担。三是我对美国人所写的“非洲内幕”一书极为欣赏,我想去探个究竟,“非洲内幕”一书中描述的是否属实?是否已经发生了什么变化,就这样我便开始了我的第一次非洲之旅。初见非洲

我所去到的国家是非洲撒哈拉南部边缘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尼日尔,选择尼日尔也是机缘巧合,一是因为我们的老师就是来自尼日尔的四个豪萨人,我愿意想去了解我老师的故乡。另一个原因是年中国刚好有一个援助尼日尔的项目,即帮助尼日尔政府在西部毗邻布基纳法索的一个县城——特拉镇修建特拉水库。这支队伍由一个专家组长率领,由四十多个专业人员和三个翻译组成,我是其中一个翻译。

我们这一行人是从北京经过17小时的飞行到达法国巴黎,再从巴黎乘法国航空公司的飞机,经过7小时飞行才抵达尼日尔首都尼亚美机场的。

到了尼亚美机场,一下飞机便感到热浪袭来,好似一下子站到炼钢炉前,刚出来的汗水在干热的气候下,立即便蒸发了。从机场到尼亚美市只需三四十分钟,沿途只见成群的牛羊,有的在赶路,有的躲在不大的树荫底下乘凉。在撒哈拉以南地区,只要有树荫的地方便有荫凉可言,其它地方都被太阳炙烤得发烫。据说当地人穿着白色非洲大袍,图阿雷格人还戴着缠头布,都是为了防止太阳直接炙烤。

进入尼亚美市时我只感觉到还不如进入中国四五线城市的一个小县城,因为这里没有许多高楼大厦,只有许多非洲式的平房,而且很多是长方形的土坯房,房顶上盖有白铁皮都算是好房子。市中心有两个市场,小市场是尼亚美最大的蔬菜水果市场,旁边有几家法国开的小超市,是尼亚美有钱人常去购物的地方,还有一些贩卖当地非洲工艺品的商店。大市场是一个大集市,在一个多平方米的地方,聚集了几百家店铺,出售服装、鞋帽、工艺品、低廉的金银首饰等百货。非洲的集市很少有正式的房子,所谓的店铺也都是用几张桌子拼在一起放上要出售的商品,四周用布或铁皮围起来,上面用一块塑料布一遮。

在尼亚美小市场斜对面不远处就是尼亚美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很特别,除了展览一些从撒哈拉大沙漠挖出来的动物骨骼外,还展示一些动物,所以又像是一个动物园,该博物馆地势比较高,从这里向东望去,不远处便是尼日尔河,在尼日尔河上架有一座桥梁,叫“肯尼迪大桥”,从大桥上走过去,便是尼亚美大学,这是尼日尔唯一一所像样的大学。

到了尼亚美之后,我们被安顿在中国驻尼日尔大使馆经参处的一个招待所里,这个招待所位于尼亚美近郊赛马场附近。因为我们人员众多,又有建设任务,第二天一行几十人便乘车向西行几个小时到达了要建设的特拉水库,特拉是尼日尔西部的边陲城镇,离布基纳法索边境只有数公里远,它同时是桑海帝国的发源地。

我在特拉只呆了一个月便被领导调到尼亚美,因为在尼亚美可以充分发挥我的语言优势,和官方打交道时我可以用法语,和民间打交道时我可以用豪萨语。当时我们初到尼亚美,对外交往活动比较多,还要在尼亚美采购大量建筑用材料,后来我成了专家组常驻尼亚美的代表。第一次长途旅行

我被调到尼亚美不久,特拉水库专家组长就组织了一次大型运输活动,派了十辆大卡车两个翻译,从尼亚美去往两千多公里外的贝宁科托努港和多哥首都洛美,运回从天津港发往这里的大量建筑材料,这使我经历了在非洲的第一次长途旅行。

出了尼亚美市,公路沿线都是灌木林带,没有高大的树种,也没有绿色的农田和草地。游牧的牧民们赶着的牛羊都只能在小块的农田边和灌木林长出来的草地上觅食。在萨瓦纳稀疏灌木林中没有非洲的大型食草和食肉动物,只有一些小型动物。

行驶了两百多公里后,就到了道索(Dosso)市,它是尼日尔古老的桑海帝国的首邑,然而桑海帝国的辉煌已经暗淡,如今的道索市只剩下一个古城的城廓,而且已经残缺不全。但道索市作为尼日尔长期执政的扎尔马族人的大本营,仍然有着众多人口,是尼日尔第四大城市。

从道索市向南就是尼日尔通往贝宁科托努港的重要通道,我们的车队又经过约三小时的行程就到达了尼日尔的南大门嘎亚(Gaya)镇,嘎亚镇地处尼日尔、尼日利亚和贝宁的交界处,是尼日尔进入贝宁的边境口岸,嘎亚镇的对面是贝宁的北大门马拉维尔镇。

尼日尔和贝宁都对中国十分友好,在嘎亚和马拉维尔都有中国援非农业技术专家小组,因为嘎亚和马拉维尔中间正是尼日尔河流经的黄金地段,尼日尔河谷两边有一些狭长的河谷小平原,得益于灌溉的便利,尼日尔和贝宁政府就请中国农业专家在这里开垦了不少水稻田。

从马拉维尔往南就是贯通贝宁南北直达首都科托努的公路,我们又开了几个小时到达了巴拉库(Paraku)。巴拉库是贝宁的北部重镇,贝宁政府早在法国殖民政府时就修了一条从科托努港到巴拉库的铁路,这条铁路不仅是贝宁贯穿南北的大动脉,也是尼日尔借道通往几内亚湾的唯一通道。尼日尔政府的许多对外进出口货物都是通过这条铁路运输的。

我们的车队必须在巴拉库过夜,然后才能从巴拉库一口气开到科托努。在巴拉库我们的车队下榻于一个法国人开的旅店,在这个旅店里除了有标准的客房,还有一个大游泳池,直到我们去时这两个法国老夫妇还在经营着这家旅店。水上村庄

我们的车队从巴拉库继续往南走,第二天傍晚就到了贝宁的科托努港,很多人认为这是贝宁的首都,其实不是,它充其量只是经济首都,贝宁的首都是波多诺伏,是贝宁国民议会的所在地,科托努只是贝宁政府的所在地。

车队到了科托努,领导决定休整一天,大家趁此机会去著名的贝宁水上村庄一游。科托努是几内亚湾的良港,它的背后是著名的懦库耶泻湖,所谓泻湖就是一些小河流到这里注入大西洋前由于没有一条正规的河道流通而泛滥成一大片深浅不同的湖泊,连在一起便形成了泻湖。科托努的水上村庄就是一些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在较浅的湖中用一些木棍或竹子作为支柱搭建起的房子,集群而居,形成水上村庄。

水上村庄的居民以小船作为交通工具,吃住在水上房屋中,我们去参观时发现他们的生活非常惬意,水上村庄有水上集市,村民们都划着船到集市上去购买所有日常用品,村民们用渔获挣钱,支付一些开销。

水上村庄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所有人都是“浪里白条”,水里功夫了得。他们信奉拜物教,崇拜的是鱼神,因此水上村庄的男人们身上都纹有鱼神像,在湖水中祭拜鱼神。

参观完水上村庄的第二天,我们一行人便向洛美进发,从科托努港到洛美港有一条沿着几内亚湾的沿海公路连接,这条公路往东可以通到尼日利亚的拉各斯,向西则可以通到洛美、阿比让和加纳首都阿克拉。汽车开在沿海公路上,自然景观非常美丽,一边是碧绿的大西洋,另一边是无穷无尽的棕榈树和椰子树。

洛美是西非地区最美丽的城市,它掩映在无数高大的热带雨林中,各式法式小洋房和非洲当地建筑错落有致的散布在密密的林木中,让人有一种走进了一片森林中的错觉,只是到了洛美市中心才看到了车水马龙的景象。事情办的很顺利,洛美之行也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王正龙

编辑

侯洁如

设计

李玉丹

本文刊于《中国投资》非洲版年3月号。版权所有,侵权必究。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回复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yuren.com/zrzy/5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