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格林纳丁斯 >> 人口种族 >> 正文 >> 正文

淋星荟middot国际话前沿新药

来源:格林纳丁斯 时间:2021/6/6
整理:肿瘤资讯来源:肿瘤资讯

套细胞淋巴瘤(MCL)是一种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3-10%;兼具侵袭性与惰性特征,易复发。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种具有高度异质性的侵袭性B细胞NHL,占NHL的30%~40%,一线标准R-CHOP治疗仍有约30%~40%患者不可治愈。无论是MCL还是DLBCL,一旦复发,其后续治疗的选择有限、疗效较差,预后不佳。近年来,随着对MCL和DLBCL发病机制、精准分型的研究以及小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的研发应用,为MCL和DLBCL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在复发/难治性MCL和DLBCL的治疗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这些新的治疗方案到底是何方神圣?疗效及安全性又如何?是否会改变MCL或DLBCL未来的治疗模式呢?年5月14日16:00-18:00(北京时间),特邀国际淋巴瘤领域重磅大咖--澳大利医院的ConstantineTam教授,携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慧强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周剑峰教授、医院赖洵教授等多位国内淋巴瘤领域顶级专家,汇聚云端,从国际和国内两大视角,与您共享MCL和DLBCL的治疗新进展,详情如下。

BTK抑制剂泽布替尼治疗R/RMCL,最佳ORR高达83.5%

会议第一部分全球淋选,第一场学术讲座是由澳大利医院ConstantineTam教授带来题为“MCL治疗新进展”的精彩报告。ConstantineTam教授指出,MCL兼具侵袭性与惰性淋巴瘤的特征,目前仍不可治愈。数十年来,随着利妥昔单抗的问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的开展、大剂量阿糖胞苷的加入、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的应用,MCL的中位总生存(OS)从至年的不到3年,到至年的7年以上,实现了跨时代的飞跃。但仍有少数MCL呈高度侵袭性,TP53突变/缺失患者预后差,其中TP53突变患者预后极差,为了获得长期生存,年轻患者可能需要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对于复发/难治性MCL(R/RMCL)的治疗,多项研究表明BTK抑制剂作为首次复发后R/RMCL的标准一线治疗可获得最佳生存,形态学为母细胞性/多形性,或TP53突变患者应在再次缓解后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当前,R/RMCL治疗的相关研究多以BTK抑制剂为基石。BTK在B细胞NHL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荟萃研究表明,既往接受1线治疗的R/RMCL患者接受BTK抑制剂治疗的中位无进展生存(PFS)达25.4个月,而既往接受二线及以上治疗R/RMCL患者的中位PFS仅10.3个月。MCL中枢神经系统(CNS)复发患者接受BTK抑制剂治疗的1年OS率达61%,明显优于接受免疫化疗患者(16%,p<0.)。

ConstantineTam教授强调,一代BTK抑制剂的副作用不容忽视,如BTK脱靶效应导致的房颤、腹泻、出血等;同时与利妥昔单抗联用可影响CD20单抗介导的ADCC效用;MCL中BTK抑制剂与BTK共价性结合率低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二代BTK抑制剂泽布替尼显示了优越的BTK结合率,对BTK选择性更高,脱靶效应明显减弱。I期研究显示,泽布替尼治疗R/RMCL患者的总反应率(ORR)高达86.5%,完全缓解(CR)率高达29.7%,中位PFS达18个月。

多中心研究显示,入组86例R/RMCL患者,中位年龄60.5岁,83.7%患者MIPI-b评分为中/高危。90.7%患者为晚期(Ⅲ/Ⅳ期),45.3%患者骨髓受累,70.9%患者结外病变。包块体积大于10cm和>5cm者分别占8.1%、43%。既往接受治疗的中位次数为2(1~4),52.3%患者伴难治性疾病。接受泽布替尼mgbid单药治疗,中位随访35.3个月(0.3~41.6个月),ORR为83.7%,远远超出其他BTK抑制剂的数据。CR为77.9%,中位DOR未达到,中位PFS为33个月,所有分析亚组的反应普遍一致,中位OS未达到。

3期ASPEN研究显示,与伊布替尼相比,泽布替尼治疗患者房颤、腹泻、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中位随访35.3个月(0.3~41.6个月),

ConstantineTam教授总结表示,二代BTK抑制剂泽布替尼脱靶效应相关副作用发生率降低,更高CR率,可诱导持续缓解,更适合与CD20单抗联用。

识别高危DLBCL,合理优化R/RDLBCL治疗,提高DLBCL治愈率

第二场学术讲座是由中国医院邹德慧教授带来题为Post-ASHDLBCL进展”的精彩报告。邹德慧教授表示,当前,DLBCL治疗仍存在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包括:如何更好地识别高危患者?一线治疗如何提高预后不佳患者疗效?复发难治患者如何优化治疗方案?年美国血液学大会(ASH)上共有项DLBCL相关研究,其中口头发言98项。基线PET/CT参数结合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与IPI相比,对高危患者(2年内进展)的预测能力提高了15%。RNA测序发现的双打击淋巴瘤标记基因较MYC重排或双打击更准确鉴别预后差患者。

关于DLBCL的一线治疗研究,PD-L1单抗avelumab联合R-CHOP一线治疗DLBCL的CR率高达89%,1年OS率达94%,且安全性良好。老年患者R-CHOP治疗后接受来那度胺维持治疗可显著延长PFS,生发中心(GCB)亚型PFS和OS均明显获益。ZUMA-12研究显示,CD19嵌合抗原受体T(CAR-T)一线治疗高危DLBCL的ORR高达85%,且安全性可控。CD20/CD3双抗mosunetuzumab治疗初治老年/虚弱DLBCL,CR率达45.5%,且安全性可控。真实世界研究显示静脉大剂量MTX无法有效预防高危DLBCL患者CNS复发。

关于复发/难治性DLBCL(R/RDLBCL)的研究,II期研究显示BTK抑制剂伊布替尼联合R-GemOx-D方案治疗非生发中心(non-GCB)R/RDLBCL4周期的ORR为53.2%,CR率为34.3%。复发患者疗效和生存优于难治患者。荟萃研究显示,伴CD79B突变的non-GCB患者接受泽布替尼治疗的ORR显著高于不伴CD79B突变患者(60%vs26.9%,p=0.),3例伴NOTCH1突变患者接受泽布替尼治疗均获得缓解。维奈克拉、伊布替尼、泼尼松、Obinutuzumab和来那度胺联合的Vipor方案治疗R/RNHL,最佳ORR达71%,non-GCBDLBCL患者的ORR达64%,CR率达57%。10例CAR-T治疗失败并完成Vipor方案治疗患者的ORR为40%,CR率为30%,但多药联合治疗的耐受性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yuren.com/rkzz/7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