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塔利班仅仅一个月就拿下喀布尔,阿富汗总统阿什拉夫·加尼带着巨额现金跑到了乌兹别克斯坦。用一句经典台词:就是30万头猪塔利班一个月都抓不完。在开打以前,还有不少人在幻想阿富汗安全部队30万人如何痛击塔利班7万人。谁知道一开打,阿富汗安全部队竟然如此不堪一击。如果说美军八月底完全撤出后,塔利班攻入喀布尔可以预见的话。现在美军人还在喀布尔,塔利班就已经打进来了,这就是拜登的责任了。造成这么大混乱与拜登无序撤军脱不了干系。正是这个原因,拜登成了国内外集火对象。无论是盟友还是国内舆论都炸开锅了。
这一次塔利班进入喀布尔重新执掌政权,意味着美国的又一次失败。其实我们历数二战以来的美军所有侵略,基本都是以失败告终。美军侵略的黎巴嫩、索马里、朝鲜、越南、古巴、阿富汗、叙利亚都失败了,能打赢的都是叫不出名字的小国。比如格林纳达、危地马拉、巴拿马等国家。如今伊拉克也快失败了,美国在伊拉克基本没有任何存在感。现在伊拉克主要就是三块势力,库尔德人和伊拉克民兵组织控制区过的都挺好。唯独伊拉克政府控制区特别糟糕,没事断水断电搞个恐袭啥的。前段时间美国还在讨论从伊拉克撤军的问题,如果伊拉克再搞成阿富汗这么狼狈不堪,那美国的面子全都丢光了。这一次塔利班重新掌权,也就是说美国耗费两万亿,死伤两万多人全白费。除了把阿富汗打得更烂了,一切回到原点。甚至还锻炼了塔利班执政能力。目前来看,塔利班明显要强于年。
面对拜登的这一番骚操作,自己的盟友彻底不干了。好家伙,自己跟着美国当初风风火火地打入阿富汗,最后竟然差点撤不出来。这个火肯定要找拜登撒。首先发飙的就是自己的五眼联盟成员英国。英国首相约翰逊认为事态发展到这个地步全都是拜登的责任。现在英国正在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将英国公民以及"为英国服务过的人"尽快离开阿富汗。言外之意就是,拜登打乱了英国的一切计划。如果最终有一些英国人或者"为英国服务过的人"因为阿富汗人的怒火遭到不测,就不能怪约翰逊了。如果想要算账就赶紧找拜登去。当然,这是这些西方政客的本能。能够有甩锅的机会尽量不要往自己身上揽。自己永远是正面的,伟大的,民众投票必须投的"英雄"。
接下来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发声了。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可不敢像英国这么甩锅,毕竟自己多年来就是美国的小弟,人称"加拿大州"。特鲁多表示自己对阿富汗发生的事情感到惋惜。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也只能说,尽快帮助那些支持过澳大利亚的人回来。这下好了,连最亲的五眼联盟都看不下去了。这也看得出,西方不是铁板一块。这些盟友们之所以跟着西方,不是什么民主、自由的鬼话。这跟街头古惑仔一样,兄弟们跟着老大出门砍人为的是能在平时有钱拿,有免费的KTV、酒店可以去。美国现在在阿富汗丢了这么大人,整个阿富汗就剩下一个喀布尔机场还在控制范围,这就让其他盟友难受了。飞机的运力毕竟就这么点,现在让盟友的工作人员以及"服务过盟友的人"都怎么办?毕竟扒美军飞机最终结果是掉下来三具尸体。
再有就是这次的失败让世界其他人更加认清了美国的本质。有事的时候他比谁跑得都快。当初在西贡的时候是这样,今天在喀布尔仍然是这样。甚至有些人还在幻想凭借最仇恨塔利班的阿富汗政府特种部队以及美军再把"天下"夺回来。但最终结果是美军只负责挡住那些想跟美国走的"服务过美国"的阿富汗人。于是乎出现了世界名画,美军开火直接打死了阿富汗多人,网友戏称这是《喀布尔铁枪》在向当初《西贡铁拳》致敬。当初美军为了阻止越南人上飞机,直接一拳将一个越南人打下直升机。那些想给美国当走狗的人,要清楚地认识到一旦美国跑路他是不会顾及任何情谊的。如果说特朗普露出了美国吃人的一面,拜登这属于把美国的伪善面具彻底撕毁了。
再有就是拜登在阿富汗的惨败,将影响到他个人以及整个民主党的政治利益。就在一个月前,拜登还夸下海口认为塔利班不可能拿下阿富汗。英国国防大臣华莱士叫嚣不排除英军重返阿富汗。美媒一边打气让阿富汗安全部队强硬一点,一边鼓吹喀布尔有一批最仇恨塔利班的战士。结果喀布尔直接上演了"北平无战事",塔利班一封和平通告就兵不血刃的进城了。塔利班进入喀布尔的时候,拜登还在戴维营度假。由于脸被打得啪啪的,共和党是绝对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
还记得有美国记者爆料特朗普跟别人说自己八月份要重新回到总统位置这件事吗?虽然这纯属谣言,但这一次特朗普直接发声明要求拜登辞职。特朗普连发两条声明,第一条是嘲讽阿富汗撤军过程堪称"奇迹",是美国最大的耻辱。看到美国民众都群情激奋,特朗普继续火上浇油,第二条声明直言拜登应该辞职。并接着历数了拜登边境移民政策造成灾难,疫情大规模反弹,物价飞涨一系列失误。不管怎样,现在的美国是盟友埋怨,对手乐翻天,民众群情激奋。当然,问题当然是出在拜登这里。撤军是要撤的,但是把撤军搞成溃败就是他的问题了。
作者/孤寂寒光
更多军事国际相关事实,以及观点评论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yuren.com/gjxz/11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