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老年教育助推积极老龄化实现的作用机理与实现路径”(BKA)。
引用:欧阳忠明,李书涵().代际学习项目如何运行?——行动者网络理论视阈下的个案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33(2):84-95.
摘要:代际学习正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代际学习项目是基于代际学习理论所开展的实践形式,其如何运行,是困扰我国相关研究者与实践者的重要问题。行动者网络理论是一种研究人类与非人类行动者之间相互作用并形成的异质性网络的社会学分析方法,可以通过追随核心行动者的运行脉络,向公众展示以此核心行动者为中心的网络建构过程。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分析框架,对C市的L代际学习项目进行个案分析发现:代际学习项目的运行要素主要包括核心行动者、强制通行点(核心利益诉求)和异质性行动者三类;主要通过核心行动者引领项目的拓展,按强制通行点赋予行动者角色职责,基于利益赋予情况动态招募异质性行动者,积极动员行动者参与网络运行、促进网络可持续发展。从运行效果看,L代际学习项目不仅可以帮助老年学习者获取与时俱进的知识技能,提高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还可以增强老年人的积极认知,使其保持良好生活态度,实现终身学习。我国代际学习项目运行中,一是要注意将核心行动者从单一来源向多来源转变;二是要跳出“学校”边界,凝聚异质的组织行动者;三是要有效利用学习资源,构建合理的强制通行点;四是要实现运行的正规化和互动的非正式化。
关键词:积极老龄化;代际学习项目;行动者网络理论;运行要素;运行策略;运行效果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年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万人,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万人,占总人口的12.6%(国家统计局,)。伴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老年学习需求将呈几何指数增长。可以预见的是,老年教育供给与老年学习者需求将出现严重的不匹配。为此,开发多元化的老年学习项目能够有效解决老年教育供给不足的困境。早在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指出,“代际学习(IntergenerationalLearning)是一种可能促进老年人积极老龄化的社会活动”(Teater,)。之后,许多国家纷纷将代际学习视为一种新的“学习—教学模型”和一项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重要工具,制定了许多代际学习的政策,实施了诸多代际学习项目。虽然,从年开始,有关代际学习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但正如Pinto在其研究中所阐述的,“代际学习几乎总是作为达成目标的手段或结果来呈现的,而不是过程本身”(Pinto,)。为此,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展开个案研究,探讨代际学习项目运行的要素、策略、特点和效果,无疑能够弥补现有研究不足,对代际学习项目运行具有指导意义。
一、代际学习项目与行动者网络理论1.代际学习及代际学习项目
“代际学习”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指在家庭内部由年长者向子辈或者孙辈传递知识、技能、价值观的非正式学习形式。20世纪70年代末,因工作、家庭原因的地理分隔而形成的年轻人与老年人的隔阂问题不断凸显,为解决这一问题,代际学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家庭内部,转而开始向家庭外部延伸。年,纽曼(Newman)等强调:“代际学习体现在涉及非生物相关的儿童、青年和老年人之间,体现在有计划且持续性地使成员参与有益于年轻人和老年人的互动活动之中”(Newmanetal.,)。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研究所(TheUNESCOInstituteofEducation)在多特蒙德会议上对代际学习进行了较为宽泛的定义:“代际学习是为年长一代和年轻一代进行有目的、持续地交换资源和学习的工具”(Bostrometal.,)。进入21世纪,随着代际学习实践的增多,其内涵也进一步深化。年,坎布里德(Cambrid)等人在其研究中表示,“代际学习是指年长者与年轻者在正式或非正式情境中,通过具体经验、反思实践、抽象概念和主动实践四个学习阶段,提升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Cambridetal.,)。年,巴赫曼(Bachmann)等人指出,“代际学习是促进不同年龄和生活状况的人们实现人力资本、生活技能、文化、价值观和知识等的传输与交换,并培养积极代际关系的重要途径”(Bachmannetal.,)。
代际学习项目是基于代际学习理论所开展的实践形式,更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推广,包含了项目愿景、准备阶段、实施过程、实施策略以及实施效果等环节。年6月,一部名为《现在完成时》(PresentPerfect)的电影将代际学习中心(IntergenerationalLearningCentre,ILC)推到了大众视野中,这类代际学习中心主要分布于欧美地区的高端养老机构中(Flash,)。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相当数量的代际学习项目,如:德国的多代屋(MultigenerationalCenters)项目、欧洲基于跨文化的信息与通信技术学习的“IANUS”项目、覆盖欧洲40多个国家的“ECIL”代际学习认证项目、日本针对城市高楼独居老人设计的“Nagomi-no-kai”(圣卢克代际项目)等。我国的代际学习项目起步较晚,但发展较为迅速,例如南京的“锁金村第一幼儿园”和“锁金村养老院”间进行的定期随访;贵阳刘乐儿巴学园将养老院和幼儿园规划在一起,使得老人和小孩能够朝夕相处互学共学;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启动了一个“关爱服务老少互动”的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展,为我国代际学习项目运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2.行动者网络理论
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Theory)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拉图尔(Latour)、卡隆(Callon)和劳(Law)合作提出的一种社会学分析方法,也称为异质建构论,研究人类与非人类行动者之间相互作用并形成的异质性网络。该理论的方法论规则是从各种异质的行动者中选择一个核心行动者,通过追随核心行动者的运行脉络,向公众展示以此核心行动者为中心的网络建构过程。行动者网络理论有三个核心概念:行动者(Actor)、干预者(Mediator)和网络(Network)。受广义对称性原则的影响,行动者网络理论中的行动者包含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两类,二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去中心化的,任何在网络中通过制造差异而改变了事物状态的东西都可以称为行动者(Latour,)。在此基础上,拉图尔认为,任何行动者都是转译者,行动者会通过转译这一过程,把其他行动者的问题和兴趣,用自己的语言转换出来,进而改变(Transformation)、转译(Translation)、扭曲(Distort)和修改(Modify)他们本应表达的意义或元素(吴莹等,)。如图1所示,转译主要包含了问题呈现(Problematization)、利益赋予(Interestment)、招募(Enrolment)和动员(Mobilization)四个步骤。其中,“问题呈现”中强调的强制通行点(ObligatoryPassagePoint,OPP),即所有行动者必须通过该点,才能实现其融入网络、参与建构的转译过程。最后,关于网络,拉图尔曾多次明确表示,“行动者网络理论把社会看成联结的科学”(ScienceofAssociations)(成素梅,)。行动者越活跃,行动越频繁,联系越密切,网络也就越复杂,密度也越大,延伸的、覆盖的范围也就越广。在具体行动者网络构建过程中,如图2所示,核心行动者通过OPP,有效地呈现相关不同行动者的利益诉求,从而形成一个网络联盟;将其他行动者的利益问题呈现,以此构建网络联盟;基于“招募”帮助更多行动者参与其中,组建相应的“亚联盟”;在整个网络中,核心行动者扮演“代言人”的角色,有效动员、协调各种角色和资源,确保网络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图1 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转译过程(杨麒渊,)图2 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建构过程二、研究设计1.研究对象的选择
本研究以C市L代际学习项目(以下简称“L项目”)为对象,包括L小学的学生、H老年学校的老年学员,以及学生的祖父母、父母、该校教师等。从发展历程看,该项目自年1月正式实施,横向上经历了从“一个家庭的代际学习”到“一个年级的代际学习”,再到“两个机构”(L小学与H老年学校)乃至“两个区域”(C市L小学与L市民俗文化村)之间的代际学习过程;纵向上则经历了从“一个家庭”到“1+X家庭”代际学习的转变。从实施至今的1年零9个月时间里,L项目已然形成了“以C市L小学为中心,逐渐辐射全国多所学校”的网络规模,参与项目的学校从原来的1所扩大到全国多所,受益学生和老人上万人;项目成果在第六次“学生寒暑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研究”全国现场研讨会、第七届上海终身教育论坛、全国“新基础教育”研究学生工作专题研修活动中分享,多次获市、区一等奖;项目成果——《隔代共学互学大学堂》在年3月以全英文的方式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yuren.com/dxdm/7478.html